经常听老板问,这客户做背景调查了没有?
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会感觉是多此一举,觉得只要自己跟客户谈到下订单就可以了。
是的没错,如果客户能最终给我们打款并且我们银行收到了,那就没问题。
问题在于,如果事先没有做好背调,遇到骗子公司,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跟他们周旋,还傻傻地以为碰到了个大客户。
好一点的没有被骗钱骗货但是骗了时间,坏的就直接钱货两空,没收尾款放账,货到港被提走了,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上演。
所以,做好背调工作可以防患于未然,将危险尽可能扼杀在摇篮里。而且做背调其实花费不了多长时间,何乐而不为呢?
一般来说,我是这样来调查分析的:
1)客户询盘研究,包括邮件往来中对客户的提问
这是考量和试探客户的对话是不是正常,是否语言和表达都比较商务。
有的客户,就喜欢满嘴跑火车,记得我遇到个加拿大客户,开了一个自己的百货网店,跟我说他可以卖任何东西都没问题。
而且打字说话急冲冲的,打字全部用大写字母,有时候还给人一种很高高在上的感觉。
后来我们老板分析,这个客户不太靠谱,估计不会下单,不用花太大精力。
但那个时候我正跟客户聊得火热呢,哪里听得进去这样的话,这分明就是在泼我冷水嘛,多一个客户不好吗?
果不其然,陆陆续续谈了两个月后,发现客户根本就没有要下单的欲望。PI都做了好几个了,就不见他付款,付了款又总是没到。每次问他,他就说回头去查,一查几天人又不见了,如此反复无常,搞得我那段时期心情都不是很好。
不可否认,大千世界,无奇不有。客户或许是那时候空虚寂寞了,想找个人聊聊天玩玩,享受这种玩弄别人于股掌之间的感觉。
要是当时及时做好分析,就可以节省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给到其他更加合适的客户了。
2)客户公司网站研究
打开客户的网站,几个主要页面以及下载客户的 E-Catalog, 研究并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点。
其中我们经常忽略的About us要仔细研究,这里面有的会介绍他们公司的主要优势产品和市场,我们可以收录客户这些专业的行业名词表达,甚至可以以此搜索出更多其他类似的公司。
然后查看logo是否有TM标识,一般右上角带TM标识的都是公司的品牌名而已,往这些品牌名邮箱后缀发邮件是没用的。
一般拉到页面底部导航条,有介绍母公司,只有往母公司的负责采购部门发邮件才有效果,因为国外的公司都是母公司统一采购,然后分发给各个品牌公司去销售的。
3)搜索引擎
主要可以通过谷歌,了解客户的实力,网络活跃度,网上 B2B 询价记录,行业目录的自我简介,上下游客户,供应的主要客户群体等。其次用谷歌地图直接搜客户的办公室地址,也可以实景看到,侧面去评估客户的实力,也验证真伪。
如果你对搜索引擎的原理、应用和技巧都熟练,那么很多事情就好办得多。
比如:
“客户公司名” B2B OR leads OR MarketPlace (看看客户有没有在国际 B2B 平台上询价或者登记过信息)
“客户公司名” Exhibitor OR Fair (看看客户有没有参加过国际展会)
“客户公司名” “Vendor:” OR “Vendor Code” OR “Vendor Part#” OR “supplier:”
查询客户上下游的客户信息,有时候可以发现很多上游客户,有时候又可以发现一些下游供应商,也可能成为你的客户。
Google 能了解到很多信息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注意有时候要把单词换成该国语言去搜。
4)海关数据(北美/南美客户)
大多数都是需要购买的,用来来研究采购习惯,周期频率,数量和供应商等。
5)其他外贸小工具
Whois 网站域名信息,了解域名注册时间(很多时候是公司成立的时间),注册的地点。
看看现在网站上的地址和当初注册地址是否不同,结合 google 地图看一下实景,了解客户公司是否在发展壮大以及网站的反链数量以及指向等一些 SEO 方面的信息侧面了解公司。
时光倒流机:https://www.archive.org ,利用此工具可以看到客户的网站不同时期的截图。
每一次的改版都会被记录下来,几年前是什么样子的网站。最初网站上有哪些产品(以什么产品起家)改版了几次,添加了什么类的产品,进而可以得知公司的发展过程。
以上!